01
崇祯二年(1629年)十二月初二日,北京城外,寒气刺骨,风声凛冽,空气中仿佛凝结了即将爆发的阴霾。在这样一个冷得令人难以忍受的日子里,大内太监车天翔来到了广渠门外的明军大营,面无表情地宣读了蓟辽督师袁崇焕的“罪状”:
“袁崇焕失职无能,凭借虚假消息蒙蔽朝廷,他在征粮时庇护盗贼,在密谋策划时却以诛杀将领相威胁,面对敌军大举进犯却不做战斗,援兵已经集结却一一遣散,城下危急时竟私自带着喇嘛进入城中,这一系列罪行不容饶恕。命刑部依法处置,家属十六岁以上应斩,十五岁以下则送往功臣之家为奴。至于他的妻妾、子女及同胞兄弟,流放至二千里之外,其他则免于追究。”
消息一出,关宁军上下震动,愤怒的情绪瞬间席卷了整个营地。大家心中难以理解:他们冒死赶来北京,刚刚战胜敌军,解了围,却突然得知袁崇焕被打入了诏狱;他们的粮饷也被削减,原本信任的领导竟然背上了“卖国贼”的名号。许多人失望透顶,觉得再也无法继续服从这个朝廷。
《玉堂荟记》卷二中有云:
“袁崇焕一旦被捕,辽东士兵纷纷溃散。大家都在议论:‘连袁督师这般忠臣尚且不能自保,我们这些小卒又何必在此苦撑?’”
展开剩余81%
于是,关宁军的士兵在祖大寿的带领下,悄然撤离,回程北上,心中不禁充满了对明朝廷的不信任。
或许不能仅仅说是祖大寿领导他们,而是他们在愤怒与失望的驱动下,几乎带着祖大寿离开了营地。
十二月初三,关宁军经过通州。此时,袁崇焕的老上司,兵部尚书孙承宗刚好也在通州。得知消息后,他顿时愕然,心急如焚。他立即派人安抚这些士兵,但关宁军将领根本没有理会他。随后,他便派人前往京城探查详情,才得知袁崇焕被捕的消息。孙承宗急忙指派游击将军石柱国追击,试图拉回关宁军,继续防守北京。
毕竟,在当时,明朝的野战力量已经极为薄弱,能与皇太极交战的,唯有这些经过训练的关宁军。
然而,由于关宁军行进速度极快,石国柱虽然追赶到了他们的后卫,但因为误认为是朝廷派来的捕杀队,关宁军的后卫竟然举起了武器,展开自卫,石国柱只得无功而返。
孙承宗并未灰心,两天后再次派人追击,但依旧没有成功。关宁军的士气早已消失殆尽,他们的心态已经完全变了:既然主将已经死了,北京城的防御又几乎没有了,我们再坚守又有何意义?
02
关宁军的突然撤退,让北京城内流言四起,甚至有谣言传出,指祖大寿暗中与后金勾结,准备反叛崇祯帝。此时,崇祯感到了巨大的压力,他心中不免担忧,局势似乎一触即发。
大学士成基命建议:不如让袁崇焕写一封信,劝说祖大寿回防北京,平息关宁军的怒火。毕竟,关宁军此时已经像一只受伤的猛虎,随时可能做出激烈反应,只有袁崇焕,才能够重新安抚他们。
然而,崇祯犹豫不决,内心充满了矛盾:
1. 袁崇焕刚被捕,若立刻释放,岂不是显得自己翻脸如翻书?
2. 但亲自出马去请袁崇焕似乎又不合适,自己这个皇帝岂能显得如此软弱?
于是,朝中的大臣们开始上演一场“演技”的大戏。各位官员纷纷提议,劝说袁崇焕亲自写信,动员祖大寿回来防守。袁崇焕闻言,脸色微变,沉默片刻后,冷冷地回应:“皇上未曾发话,我这样的罪臣,又岂敢妄自做主?”
他显然心生怨气,然而,就在这时,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站了出来,说道:“袁公您忠心耿耿,天下人都知道您为了大明倾尽心力。如果为了国家大计,我们理应抛弃一切名利,亲自做些看似不合常理的事情。皇上虽未发话,但意思已经十分明确。袁公,您不妨好好思考一下。”
袁崇焕听罢,泪流满面,感慨万千,拿起笔迅速写下了那封决定性的书信。崇祯收到后,立刻指示兵部将信传送出去,并命令孙承宗调往山海关以防止关宁军可能的叛变,同时亲自前往安抚关宁军。
在孙承宗的多方安抚下,再加上袁崇焕亲笔信的劝导,以及崇祯的圣旨,关宁军的士气逐渐恢复,祖大寿和他的部队最终决定返回京畿,继续与皇太极作战。
然而,这一切看似得到缓解的局势,却未曾预见到未来的巨大变故...
03
从十二月初一开始,皇太极暂时解除了对北京的围困,并开始了他的一次“悠闲的”京郊旅行。后金军由南海子出发,攻占了良乡、房山、固安,甚至派人前往房山祭奠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。皇太极在这次行动中,显得心情愉悦,毫无战斗压力,优哉游哉地游走在京城郊外。
经过了半个月的放松,皇太极再次准备北上进军,继续推进他的战略计划。十六日晚上,后金军在卢沟桥歼灭了明军15000人。这一场战斗,无疑是后金的重大胜利,而他从俘虏口中得知,永定门的防线由满桂指挥,兵力超过四万,成为了当时北京城最为倚重的防线。
然而,缺乏袁崇焕和关宁军的支援,皇太极根本不将这些守军放在眼里,决定继续逼近永定门。他的计划十分简单:依靠自己的强大兵力,直取北京的防线。
第二天黎明,数万八旗大军朝永定门扑去。面对明军的强力反击,后金军居然毫发无伤,而明军则损失惨重,满桂、副将孙祖寿等人战死,四万兵力几乎全军覆没。
注:
根据《满文老档》的记载:
“我军无所惧,行进如风,明军的枪炮如雨雪般落下,却没有一人受伤。我们战胜了明军的总兵官满桂、副将孙祖寿等人,斩杀了数十名参将和游击,将明军的总兵官麻登云、黑云龙及参将一人擒获。天佑我军,不可思议!”
明朝的记录与此不同,但总体情况却与后金的记载如出一辙,几乎没有一名后金军士兵受伤,而明军的整支部队全军覆没。
《文文肃公日记》中写道:
“十八日,朝堂上仍旧说胜负难分,直到午后才得知确切消息。满桂、孙祖寿均已战死,而我军全军覆
发布于:天津市